《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出版

发布者:廖鹏然发布时间:2017-01-31浏览次数:461

《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出版

《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出版已于2017年10月出版。




日前,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出版。本辑《评论》以“城市传播:地理媒介、时空重组与社会生活”为主题,力图从“当前新技术的最新变化出发,围绕传播与地理的关系,展示当前城市生活中,传播如何通过时空重组,激发、创造了崭新的社会实践与公共价值”。

本辑《中国传播学评论》不再以论文集的形式面世,全书分为五大板块:新理论译介板块、论文板块、学术沙龙板块、调研报告板块、城市传播课程成果板块。本辑主编、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玮教授指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是为通过开拓跨学科的新视野以及展示中国当前传播实践的新经验,呼应传播研究正在发生的范式转移及创新。

《中国传播学评论》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共计已发行七辑。《评论》遵循我中心宗旨,扎根本土化经验、立足传播视角,与海内外研究者展开多学科的对话,推动中国传播学发展。


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目录:

导言

城市传播: 地理媒介、时空重组与社会生活(3)

地理媒介(新理论译介)

网络化公共空间  斯科特·麦夸尔(13)

重构公共空间。斯科特·麦夸尔(22)

对话麦夸尔(29)

空间与地方(论文)

从“空间”发现“地方”: 上海市静安闸北合并的个案分析——兼论空间经验作为地方性知识  孙玮、潘霁(39)

横琴品牌身份构建: 基于幻想主题分析的研究  吴玫、赵晓健(58)

自我的现代塑形: 晚清人像摄影与城市中的“凝视”网络  孙藜(91)

切问近思半月谈(学术沙龙)

媒介与都市现代性——与叶文心教授的座谈(107)

传媒颠覆: 从虚拟现实到扩展现实  翟振明(119)

具身认知——用身体思考 李恒威(122)

历史记忆的延续与断裂——20世纪上半叶上海地区新村的演变 张晓虹(125)

创意时代: 建筑产业、传达与空间 赵翔(130)

位置大数据、居民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从手机信令数据看上海中心城区 钮心毅(133)

从大众媒介范式到新传播范式——新闻业的挑战与应对  尼克斯·莱安德罗斯(137)

什么是“慢新闻”  埃里克·内弗(139)

可沟通社区(调研报告)

可沟通社区: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网络  周海晏(145)

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 谢静(156)

城乡一体化新节点: 新媒体环境下城乡复合型社区沟通情况调研 张昱辰(167)

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 社区草根组织如何参与社区记忆实践——上海隆仁社区的经验与启示 谢静、刘紫琦(176)

运营城市传播网络: 社区建设中的专业媒体——上海“新民邻声”的经验与启示 谢静、张一然(186)

媒介融合与城市生活(城市传播课程成果)

城市网络的节点: 传播视域下的音乐厅与交响乐团——以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个案  朱珉迕、刘晓琳、任翀ˆ(199)

出行改造地方: 共享单车在校园 陈鑫盛、潘晨曦(214)

从《申江服务导报》到申活馆: 媒体的空间之变 汪婷、尤莼洁、钱蓓(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