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新闻实践与城市空间流变:我中心团队在澳门发表成果

发布者:廖鹏然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次数:12

2019年4月1日下午,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第六届国际传播周举办“媒介与空间”和“文本与行为”两组学术圆桌论坛,十位来自复旦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课题出发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双方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我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中心研究员谢静教授、潘霁教授、周海晏副教授、伍静副教授参与论坛,分享新近研究成果,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进行了评议。

分论坛A的主题是“媒介与空间”,由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柳旭东主持,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出版参考》杂志副社长李建红担任点评人。


我中心伍静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竖屏城市:抖音中的重庆》,她认为,抖音中的竖屏以相对封闭单一的叙事空间、无人机航拍带来的“上帝视角”、流行的动感音乐、新式蒙太奇拼贴、“你以为你在一楼,其实你在21楼”、“一座能让导航速路的城市”等高频金句,合力构建出强烈的视觉奇观和独特的时空体验,并暗合了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厉害了我的国”的宏大叙事。视觉上的奇观,并不带来现实世界的奇迹。这一原本并非按照旅游城市建设的老工业基地,顷刻间吸引了亿万游客前来打卡膜拜,进入超负荷运转模式,进一步放大了交通拥堵、承载过度等现代城市病。抖音中的重庆背后是以经济遮盖政治、以时间换空同的异化逻辑。


我中心周海晏副教授以《低空观视中无人机对“人性化城市”的建构——以荷赛奖的城市航拍获奖作品为例》做了报告。她以《日常运动》《在蓝天的日子》等无人机航拍作品为案例,认为在无人机的低空观视中,“人性化城市”的意义得以在几个维度凸显:一是“人性化城市”以个体的城市体验为基础,二是人和媒介共同成为主体,这种融合的“行动元”是构建人性化城市的重要主体;三是“人性化城市”的沟通网络具有多元沟通的现象学意义,需要去探索传播学的现象学转型。


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带来了题为《一个朝鲜、多种声音:“去中心化”与新技术时代的液态新闻实践》的主题报告,她以中国大陆互联网平台上公众能够接触到的有关朝鲜议题的传播实践作为个案,以期从经验研究层面聚焦液态新闻实践的“去中心化”特征。研究选择了新浪微博、移动端视频和知乎社区作为案例,力求勾勒出互联网上可供公众获取的有关朝鲜信息内容的大致样貌。在研究方法上,她通过抓取新浪微博和知乎内容生成词云,结合词频和具体实例展开分析。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议题下液态新闻实践的“去中心化”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政治议题的日常生活化,二是政治议题的“另类或替代性内容”和“越轨内容”的呈现。通过这一个案,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完全溢出了机构媒体新闻生产的边界,以及多个平行话语的可见性。对于亚文化的公众,需要更多经验研究的深入讨论。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刘鹏博士进行了题为《建筑事件——从斯宾诺莎到伯格森和德勒兹》的主题报告。刘鹏的演讲利用斯宾诺莎、伯格森和德勒兹等学者的哲学理论的演进作为工具,侧重于研究人体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利用“More-than-representational”(超越表征)的概念为方法,研究身体在空间里的运动,刘鹏认为建筑空间是由参与空间的人体空间的动作的相互影响来定义的。建筑物无法由建设者和建设者的初始意图来定,所有的表征都是缺失的。从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人体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Lee Joo Yeon博士发表了《南韩政治广告的叙事:对政治丑闻的抨击》的论文报告。该研究试图要回答竞选人的竞选广告为何呈现出差异化。她运用了Benoit的政治竞选话语分析的功能理论,来分析南韩电视广告中的政治讯息。她的这一研究将有助于西方与亚洲的电视竞选广告的对比研究。


紧随其后的分论坛B主题以“文本与行为”为主题,由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孙瑱担任主持人,我中心黄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赵心树担任点评人。


我中心潘霁教授以《信源与框架建构:纸媒,网站与社交媒体的上海形象》为题作了报告。潘霁从框架建构理论出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探究全球主流纸质媒体、新闻网站和博客如何建构上海城市形象,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在引用信源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上海城市形象的建构方式。研究提出,需要将城市在全球地理网络中的结构位置、城市本身的性质这两个维度作为上海全球城市形象框架的操作化维度,并进一步揭示出数字网络环境中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对全球主流纸媒、不同类别网络媒体迥异的影响方式。


我中心谢静教授以《社区制图学:地理社交网络中的地方生成》为题做了发言,文章认为当下由地理媒介和数字社交网络所中介的社区生活,逐渐生成了新的社区形态和个体体验。新的社区形态翻转了个体与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了迥异于传统时代和现代社会的社区意识和人地关系。文章认为,社区制图实践融合了具身与中介、物质与虚拟、抽象与具象,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专业制图术。这种新型制图术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自我技术,通过对地景的尺度操作和拼贴叠加,个体构造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私社区,在社交媒体中分享、连缀,拼贴出流动和多维的地方网络。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彭堃的报告题目是《两种动机如何影响在线婚恋网站的自我呈现》,文章从在线婚恋网站的使用者常常面临的一种两难出发,即究竟是通过某些欺骗方式增加吸引力还是保持真诚?文章也讨论了性别的议题。通过调查和内容分析,文章发现有吸引力的图像和积极正面的自我表达显著相关,歪曲个人信息是人们惯常使用的策略。通过研究,她认为需要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整合到计算机中介的传播中。


澳门科技大学讲师张晓的讲题为《探索社交媒体对身体形象影响的双重模式:中国社交媒体内容的发送者效应和接受者效应》,她认为对于社交媒体影响的研究对于推动媒介效果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她的研究同时探索了发送者和接受者两端,以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经济、自拍的流行为案例,分析社交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了个体的身体形象。研究发现,一方面,在接受者效应中,惯常接触他人的形象照片可能导致一种社交比较,从而造成消极的身体形象。另一方面,在发送者一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照片可以收获积极的正反馈,从而形成积极的身体形象。


最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王迪带来了题为《影响中老年人转发微信健康谣言的因素研究》的报告,文章发现批评性思维与谣言转发意图呈负相关关系,乐于助人与谣言意图呈正相关关系,而健康焦虑、表现主义与谣言转发意图在相关性分析时显著相关,但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与谣言转发意图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