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智能城市”: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9)开幕

发布者:廖鹏然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次数:11


11月22日上午,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协办的“智能城市: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9)复旦大学光华楼思源报告厅正式开幕。

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更迭,将我们身处的时代刻写为“智能城市”。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在安全、交通、医疗、管理、生活、办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娱等广阔的社会领域形成各类应用。智能媒介实践正在深刻地卷入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新闻专业化生产、居民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人类的知识版图、理论体系,甚至人类存在本身都在经历颠覆性的重构。因此,今年的论坛以“智能城市: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为主题,呼应上述理论现实交织的双重语境,直面全球化、数字化、城市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研究遭遇的新挑战,并试图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视野推动建构当代新闻传播学的中国话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学术会议的设计风格与筹备过程,能反映主办单位的学术理念。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从2007年开始的十三年来,逐渐塑造和引领新的学术风气:第一是“三不主义”:不讲关系、不设席卡、不拍合照,以期“回归学术本身”,以研究旨趣作为邀约各方朋友的渠道与平台;第二是聚焦引领性、前沿性议题,希望以会议主题推动学界同仁对时代议题的共同关注,如果将近几年论坛的主题加以梳理罗列,便能勾勒出中心近年科研主攻方向的鲜明特征;第三是打通学界业界、构成跨界交流平台,让业界的探索经验为学术研究带来灵感,同时时刻提醒学者们不要关起门来做研究,让学术沦为逻辑演绎。中心期望通过论坛的开展,聚集同道中人,提高学术品位,碰撞思想火花,丰富学术视野,改变既有新闻传播研究的面貌,凝结出新的学术精神气质。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王昌从其长期从事的智能城市设计视角出发,将“智慧建筑”定义为“通过运用感知、传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建筑具有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环境”。智慧建筑基于对感知、运算、控制、管理等面向的技术升级,使建筑“具有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智慧建筑”构成“智能城市2.0”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提供更智能生活的生态环境。王昌进一步解析了智慧建筑的应用场景:对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停车、导览导航、餐饮服务、互动游戏、消费购物都将与智能建筑技术紧密结合,实现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对管理运维者而言,无论是安防联动、健康环境监测,还是现场的可视化分析、数据呈现,都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这些设想已经具有不少现实层面的应用,包括我们日常接触的共享单车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社税合一政策实行、以及信息化治理的代表——“雪亮工程”等。当然,当技术让社会日趋数字化,人们越来越“无所不能”时,人类社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反思“何为人性”会愈发地重要。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以“感官城市“为视角探讨智能时代的媒介生产。孙玮认为,在智能时代,媒介生产呈现出两个主要的新趋势,即以大数据、信息可视化为特征的、媒介生产与科学的融合,和以物质性媒介、新型媒介技术的互嵌与拼贴以及虚拟现实为特征的、媒介生产与艺术的融合。新型媒介生产改变了人们感知城市的方式。如果我们将媒介看作人类社会感知系统,那么大众媒介的生产事实上就是以离身化为特征的现代性感官重组。所谓现代性城市感官经验贫瘠的危机,其症结就在于此。智能媒介的出现,则创造了新型感觉系统,体现为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服务与生态的科学趋向和以身体感知为核心、虚拟现实为基础的交互界面系统的艺术趋向。孙玮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2019)城市项目“你的地方”为经验个案,分析智能技术嵌入的媒介生产以工作坊式的“生产共同体”,构成多类型的文本网络,并通过融媒体报道、艺术博物馆实体空间互动展示等方式,让上海市民“以切身相连的地方为起点,获得对这座城市的体认”。孙玮认为,当前的新媒体城市实践打破了大众媒介生产以虚拟符号、线性话语叙事为主导的方式,创造了物质性、空间性、身体性、符号性交织的实践,实现了智能感官与智能城市的一种新型接合方式。


本次论坛同时举办以“智能时代的城市传播”为主题的业界圆桌论坛。论坛由中心研究员潘霁教授担任主持,会谈嘉宾包括“城市象限”社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希煜、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上观新闻数据新闻中心总监尤莼洁、“国匠城”社群运营者朱玮、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主编王昀,以及通过现场网络连线的“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组织发起者刘岱宗。与会嘉宾围绕智能媒介时代城市实践与普通市民、官方媒体、政府决策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类新闻在生产、传播层面的巨大变革,以及数据与权力、人性、个体、城市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与与会学者针对特定议题的学理价值进行了积极的对话。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9)共收到来稿百余篇,最终通过匿名评审筛选出53篇入围作品,涵盖新闻传播学、建筑设计、公共管理、国际关系、文学艺术、博物馆学等领域。除分论坛外,论坛同时举行四场主题Panel展示,涉及议题包括“中国‘饭圈’的日常生活实践” “智能城市中的治理、媒介与公共生活” “数字化生存与新闻业未来”“媒介与‘边界’的重塑”。由复旦大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共同出品的“传播与中国”译丛“媒介道说”系列新书也在本次论坛会期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