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6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巴黎政治大学拉图尔媒介实验室联合主办的“追责算法情境”(Accounting for Algorithmic Situations)学术工作坊在伦敦国王学院举行。除三家组织方各自的学术团队外,参与工作坊还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米兰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伦敦公共数据实验室的知名学者。
工作坊由巴黎政治大学媒介实验室Axel Meunier教授主持。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Jonathan Gray教授介绍了此次工作坊聚合的新闻传播、视觉艺术、文化研究、计算机科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学者,阐明工作坊的目标在于通过结合案例场景分析与概念解析的方式,探讨“算法情境”的含义及由此激发的研究方法创新,并力图以研究服务教学,促进公共参与和公众对于算法场景的敏感度。
我中心潘霁教授代表工作坊主办方,向所有参与者阐释了工作坊的长期愿景。潘霁提出“算法情景”工作坊旨在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基于长期共同阅读,合作研究教学实践及对算法场景等相关问题的共同关注,激发传播学科理论和方法上的数字创新。潘霁强调工作坊是信息与传播中心与国王学院及拉图尔实验室连续长期的合作项目,每年由三家机构轮流承办。工作坊希望由此逐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数字方法和理论创新”研究者网络,共同引领数字传播研究新的研究议题和研究范式。
随后Jonathan Gray教授对“算法情境”的含义进行界定,突出了算法场景与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联语境,并提出算法场景的研究需要考虑社会和技术作为整体系统包含的多方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巴黎政治大学媒介实验室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学派领军人物拉图尔创立,现任实验室主任Dominique Cardon教授认为,“算法情境”不限于研究算法内部如何计算,而是研究算法如何嵌入当前的社会生活。相关研究需要揭示社会情境的不同元素如何被算法索引收集、被翻译为数据并经由实践参与到算法程序中,算法为我们提供了组织信息的新方式,也是指导生活、探索社会运行的新工具。
工作坊中,我中心学术团队陆晔教授、潘霁教授、周海晏副教授、徐笛副教授、崔迪博士分别陈述了关于“算法情境”的中国案例以及基于经验案例对“算法情境”的理解。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提供了有关抖音“算法情境”的案例;反思抖音算法和推送机制与当下中国社会数字场景和数字化实践的关系;潘霁教授分享了“行走实践”作为数字研究方法创新带来的新的洞见和可能性,并介绍了在思南公馆研究中对该方法的应用如何揭示出个人“接入”地理空间和媒介复合体过程中形成的情景和张力;周海晏副教授分析了民用无人机低空飞行算法如何改变城市规划逻辑与市民对城市的体验方式,在文化实践情境中反思了无人机“上帝之眼”传统算法的局限;徐笛副教授根据今日头条的研究案例,探讨了复盘算法的诸多可能性;崔迪博士分析了中国当代粉丝文化中的“算法情境”,认为算法视角提供了传统的文化研究等研究路径中实现不了的新理解。
接下来,参与工作坊的各国学者打散后组成新的讨论小组,对“算法情境”案例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将情境中算法运作的流程进行文本与视觉化呈现。小组工作中,学者引入多元理论和文化视角来重新检视“算法情境”案例,将本土的算法实践与全球经验进行比对和结合。其中,陆晔教授的“抖音”研究、潘霁教授的“行走实践”研究与徐笛副教授的“今日头条”研究都成为各自小组的核心案例。中国的“算法情境”案例引起了外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激发了深入的讨论。
第二阶段,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关注点,对“算法情境”进行概念化发展。有学者将算法情境看成一种“危机”或具有紧张感的社会状况——当机器程序引发人们“非正义”感受并形成争议性公共话语的时候,算法情境便出现了。结合“抖音“案例,一组学者将算法理解为一种用户机制。算法通过对生活世界的魅化(enchantment)来俘获用户并激发他们进行微观劳动(micro-labour)创造数据和广告价值。另有学者将算法情境看成一种更具普遍性与日常性的场景。算法情境可以包含人与机器/运算呈现的一种“相遇(encounter)”,算法情境由此成为个体用户与算法背后复杂的社会技术体系结合的一个通道或入口。
算法情境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工具(a sensitizing concept),使算法研究敞开了更加多元的面向,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入共通的算法现象。算法情境的概念也可帮助我们平衡算法研究中的技术中心倾向与社会情境主义,使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算法原则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指出,算法实为一种社会聚合体(social assemblage),它勾连了技术、人、身体、实践、符号等诸多因素。算法情境则为我们进入并拆解这种算法聚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通径。
附一、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简介
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The Depart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 King’s College London) )是目前世界上在数字人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声望的学术机构之一。该系成立于2002年,目前主要有数字文化与社会中的数字媒介、数字方法与数字设备的发展、数字社区参与的平台与渠道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设有数字文化、数字资产与媒介管理、文化与社会中的大数据等学位项目。数字人文系以数字人类(digital human)作为核心视角,在理论、研究方法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推动大数据研究,其中包括通过档案构建原始数据库EHRI,通过大数据方法与剑桥、牛津、华威等大学共同开展历史与人文研究,以大数据方法推动公众政治参与、争议性知识等方面的创新性人文研究等,探索前沿科技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附二、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简介
巴黎政治大学媒介实验室(media lab)成立于2009年,由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科学与技术研究(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巴黎学派”领军人物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主持创建。媒介实验室主张以数字化方式助力并革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攻三项基本课题:探索新的数据方法论;分析数字化如何改变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媒介与媒介化进程;对数字化产生数据和改变既有实践的方式进行阐释,回应社会理论基本问题。媒介实验室团队成员不仅来自学界,还包括大量来自软件工程、计算方法等领域的工程师,涉及领域多元广泛。近年来,媒介实验室在经济学、政治科学、统计方法、艺术史、人类学、传播学、数字人文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在世界范围影响力卓著,具有引领性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