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简讯-
2019年3月6日,哈佛大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艺术策展人唐克扬,参加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切问近思半月谈·新时代媒体实践”的沙龙,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副主任孙玮教授、陆晔教授,研究员谢静教授等参加了讨论。唐克扬认为:空间与实体化的建筑作为意义的载体,是一个空场,可以无时无刻地搬演和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能构成媒体。今天媒体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会诱发新的社会状态和建筑形态的产生。
陆晔:不论是学术性写作和展览,唐老师都特别关注空间的问题。我相信媒体、空间与建筑会找到许多张力和可能性。
唐克扬:两年前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在“空间与媒体”调研室,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建筑系的毕业生。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了五年,发现媒体与建筑的关系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我问了许多艺术家,什么叫做“新媒体”,我们是否可能办一个展览来解释这个事,发现艺术家很难解释什么是新媒体,只要是新事物,都多少带着点新媒体的含义。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这个主题。
陆晔:在那个展览,我看到唐老师做了很多方块,上面写了麦克卢汉的名字。
唐克扬:今天的题目叫做“作为媒体的空间与建筑”,到底是作为媒介的媒体,还是它本身的内容是媒体?建筑需要一个载体去宣传,发布事实内容,但是,与此同时,空间与建筑本身是否可以作为媒体呢?
图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在发言
对空间,我是有话要说的。空间与建筑不是一回事,20世纪社会学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空间。空间没有被准确地解释过,老子的一段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空间是一个未有定论的关键词。这个是一个著名的建筑,曾多次上过“中国最丑建筑”的榜单,但我觉得这个建筑还是挺圆润的。为什么这一建筑会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呢?是否建筑自身就是一个媒介?在空间中的人,如何感受城市与世界?这个我们可以多讲几句。作为一个现实的物质存在,建筑对城市有什么影响?
建筑除了在文化的领域来讨论,建筑还有一个自身的“场”(field/site/context),建筑作为媒体的内容,还是媒体本身?一些人认为媒体就是文字。但是自媒体中,媒体不再是一个顺序的结构,在展览中,有可能同时有多个屏幕存在。建筑、空间,实体化的建筑本身,在某种意义上能构成媒体。
比如在古代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还有山西的悬空寺,是前现代的建筑,它们的构造看似不合理,使用了很多材料,但能达到的功能并不一定有很多。帕特农神庙宣布了城市最基本的意义,雅典卫城是一个“上方”的城市,宣告了一种意义。悬空寺,中间有一条路(path)从其中穿过,路构成一种物件,它才是意义之所在。这种险峻,和它的宗教意义有关系,让人感觉到肉身和环境之间具体的,有方向性的关系,这就构成了一个广义的文本。
这个建筑是伊朗的建筑,它是一个高台建筑,它的意义并不一样。它最重要的是“天台之路”,整个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支撑一条路。现代着建筑可能是GDP的结果,但这个建筑让早期举办仪式的人在台阶上行走,和天(sky)有关。一部电影《启示录》告诉我们,心属于上界,肉体属于下界。古代人非常重视建筑的种种含义。这一建筑在顶端,但人被排除在外围,是一个“神庙”。
我在我们那儿谈媒体,但我来这儿会谈空间。那么,建筑师为什么要讨论媒体呢?现在的建筑,越来越不依赖于实体化的东西。我们城市的许多建筑,似乎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打印”出来的。有一本书,叫做《印刷媒体时代的建筑》(Mario Carpo: 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print media, MIT, 2001.) 类似的书还有《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我做了一个建筑的历史表:现场Onsite,手迹Manuscript,口传Oral,印刷Printing,摄影Photography,数字媒体Digital。一开始最早的建筑师,施工靠吆喝。后来出现了建筑图,现在出现了将抽象的sign转换为物质现实的可能性。直到近代以前,建筑师还是靠口诀来工作的。印刷时代,可以大量复制,可以将命令准确传给下一个人。后来出现了摄影师,不仅可以复制建筑图,同时还牵涉到感受的问题,摄影传达了业主特定的需求。如何解释数字媒体与摄影的差别呢?数字媒体它不再依赖于一个底本,没有一个原型,不存在“像与不像”的问题。我们针对一个媒体的环境,可以产生新的社会状态和建筑形态。
在希腊建筑的时代,和20世纪初建筑设计的形态,有很多相似的状态。但是,雅典的建筑不能准确复制,而20世纪初纽约的这个建筑是可以以空前规模大量复制的,它虽有原型,但原型几乎不存在。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成规模的制造。有一个建筑师叫做赖特,他做了“流水别墅”,赖特拍摄了一张照片,做了一张标注,他写下“人在哪”?在现代城市中不再存在欧洲城市中的town scape,更多的是从复制到复制,从传达到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抽象在传递。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的媒体作用不是靠传递达到的,而是靠generalized的过程传达的。
媒体时代的建筑教育?怎么看待?十年前,我们出了一本书,《设计学院的故事》,我们怎样来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我最早去美国是在芝加哥大学,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则与它很不同,这个空间很容易被他人看到,所以每个人都工作很认真。建筑如何形成一种空间?建筑和人之间发生的具体关系是什么?这是我们关注的。除了顶层设计,还有人与人之间作用的问题。阅读之间我们会发现文本的逻辑,话锋一转,我想讲第二个段落:墙上的斑点:物质性和感官经验。Virginia Woolf, Marks on the Wall。
她的这篇小说探讨的是人与空间上的问题。有一天她睡觉的时候,看到墙上一个点,然后她想了一个晚上。在文艺理论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阅读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建筑也是同样的原理。当我们看到文字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字形,但你还可以把它作为一幅画。墙上的斑点,有很多种可能:1.事物本身即使如此,2.事物的变化,3.一个影子投射到墙上,它不是事物本身。在变化的空间中理解意义,和在固定的空间中是不一样的。最后她发现,这个斑点是一只蜗牛。空间作为媒体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去研究。现代建筑师考虑的不是建筑的造型,而是考虑空间对人的观感,类似解剖一个短文一样,去仔细分析建筑与人之间的感觉。许多人认为建筑只是一个中性的东西。
上海的建筑许多逻辑没有那么复杂,西方人的建筑有许多门道在其中,“看”本身包含着许多的逻辑。建筑与空间是不一样的。建筑中有间接的,空间是建筑的产物。间接的建筑oblique architecture:视觉visuals,概念concepts和游戏game plays。图灵实验,我们和信息的关系,不是获取、使用、表达信息,媒体是一个笼罩性的机制。空间确立了我与非我之间的边界。我们更喜欢AR,而不喜欢VR,我们认为媒体不是制造幻觉的方式。建筑的好玩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空场,可以无时无刻地搬演和讨论。
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确定的传统和确实的经验。我们如何考虑空间作为一种媒体产生的功用?建筑可以作为一种思考方法。我发现不存在古代的中国,只有中国成为可感的时候,中国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古代城市?我现在开始思考“城景”,如何在图像之中感知到城市。
怎么在建筑中看到新的媒体界面?怎样在建筑中增加意义?在南方科技大学,我的领导找我制作一个Logo公告牌,然后我开始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新想法如何和已有的想法协调?二是如何在小中容纳大?三是如何在简单中容纳多样但临时的要求?四是灵光一闪的灵感如何服从建筑学的长远目标?刚刚我们回溯了媒体与建筑的历史发展,今天它们成为一个重要事务的载体,作为媒体的空间与建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希望今天给大家一些思考。
陆晔:我们试图在新媒介语境中拓展到媒介的理解,包括空间本身的逻辑,这个话题在今天值得继续往下推进。
孙玮:传播、媒介与建筑,长期以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关注到一个矛盾的现象,一个是专业之间的沟通很少,但是另一方面,两方面的学者开始觉得有关系,开始互相接触。现在大家发朋友圈,关注的就是建筑和地理。今天建筑已经开始和传播连接了。我自己梳理了一下:上个学期,同济大学的《时代建筑》约我们写文章,他们觉得传播媒介很重要,必须要和建筑有关联。传播与建筑的关联,非常之多,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会和媒介之间有非常多的关联。媒介的物质载体变化,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2.建筑空间作为媒介本身,这个讨论也非常多。
3.媒介和建筑,在线传播的力量,会扩大建筑的影响力。媒体的再现会影响建筑的使用。怎么反映,怎么宣传的问题。“网红建筑”的问题。
4.空间互嵌,媒介是一个虚拟空间,城市是一个实体空间,二者永远是互嵌的关系。有可能根据一个想象的媒体空间,再在现实中形成一个建筑。
5.在一个空间当中,建筑和人之间会形成新的关系。如何建立人与实体/虚拟空间的关系?这也是媒介与建筑共同关注的一个议题。
陆晔:在互联网上,抖音、快手上,建筑是媒介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标识。
黄旦:技术的思维,你刚刚用了古希腊的建筑,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不准确的。当你说你它是不准确的时候,是否已经受印刷媒介的影响。印刷术的建筑,和数字时代的建筑,是不是不一样?你刚刚用了老子的话,在古汉语中没有空间,那它用什么来表达空间这个东西?
孙玮:有文章提到古汉语中没有空间,把空间赋予具体的东西。
黄旦:刚刚孙玮介绍了我们现在对媒介的理解,不仅仅把媒介作为载体(反映被反映),也不是把建筑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文本式的作品。媒介是一种中介的力量,构成了一种新的关系。
孙玮:最近抖音和我们中心合作,做一个抖音的短视频,要求一定要有建筑的跨学科。所谓的网红城市,重庆、西安,在抖音上的西安,和传统媒体上的西安就非常不一样。
陆晔:刚刚唐老师用的国家大剧院的例子,我感觉体验不太好,可能建筑师没有考虑到“打卡”和“观众”两种需求。建筑可能会影响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张丽华:一个建筑的哪些元素影响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
唐克扬:建筑可能没有“元素”,建筑给人的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一个全局的、结构的感觉。大多数时候,建筑师的训练重视的是结构;好的建筑应该是可以讲故事的,它和人之间能产生互动的关系。
谢静:唐老师今天的讲座让我试图从媒介的视角去理解“虚”与“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