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与汉堡大学、麦考瑞大学主办“港口城市与传播”国际学术工作坊(2019)

发布者:廖鹏然发布时间:2019-11-23浏览次数:14


9月26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汉堡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麦考瑞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港口城市与传播”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三家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以及索德脱恩大学、重庆大学的相关学者将在两天的工作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工作坊是基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中国复旦大学-德国汉堡大学(MQ-FU-HAM)三边战略伙伴协议”开展的高层次跨国学术会议。该协议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2012年设立、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资助,旨在建立一个跨国家、跨学科的校际学术合作网络。协议规定,由三所研究中心主导的跨国科研合作网络,将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工作坊,在三校轮流主办。2018年9月的“跨国媒介历史”工作坊在德国汉堡大学召开。今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担任东道主,举办本次国际学术工作坊。

本次学术工作坊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主持。陆晔教授回顾了三校互访和学术交流的历程,解释了“港口城市和传播”主题的内涵,并特别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两场特殊活动:一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最具声誉的在线新闻机构之一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合作、在杨浦滨江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举办“We are the city”公众参与对话活动,邀请参展艺术家、媒体人和媒介学者共同探讨公众参与文化实践的价值、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二是数字媒介历史专题的研讨,以期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把媒介看成是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通过前沿学术交流和与社会文化创新的多元主体对话,引领和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公共生活、以多种形态呈现学术合作的成果。

汉堡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Hans-Ulrich Wagner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对于历史来说,它是被现在的现状所激发和激活的,所以我们要理解现在的情况,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探索历史的要素并以此来提供对当下的参考”。因此,此次学术研讨是为了回应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等各种形式上的转变,既可以探讨当前的议题,也可以谈论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Virginia Madsen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她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感受:“在上海,我看到了创新性,到处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符号,到处都可以听到多样的声音”。同时,她将这种对于城市视听上的体验与她的研究方向声音学相结合,希望三方能够一同在这个议题上进行观点碰撞和探讨。Virginia Madsen教授表示,此次港口城市和传播工作坊是一个异域文化、异域背景重构彼此间关系的重要机会,有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如今传播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在城市中生活人们无法离开手机,这完全是因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一切都离不开传播。因此,此次研讨会关注港口城市议题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表示,三校的协同合作有助于学科的进步,正是这些合作聚合了各方的学术智慧并推动了学术发展。他认为港口城市是国家之间的界面,通常它也是全球化的工作引擎,同时他们又是文化多样性被发展出来的地方,当下港口城市面临国际上的重大挑战,而传播学者也要成为包容的全球化、和谐的文化多样性的前沿支持者。

2018年9月签署的“麦考瑞-复旦-汉堡(MQ-FU-HAM)”三边战略伙伴协议提出,三校将基于学术合作的基础推出联合培养博士项目。2019年4月,三校合作项目第一次管理委员会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三方代表制定管委会章程,为合作项目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因此,陈志敏副校长在会议间隙与汉堡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Hans-Ulrich Wagner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媒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Virginia Madsen教授的交流中表示,希望三方能在港口城市与传播的学术研讨和数字媒介历史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三方联合培养博士项目。

开幕式后,工作坊展开两场精彩讨论,来自汉堡大学、麦考瑞大学、索德脱恩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多名学者就声音与空间、媒体与城市、移民城市的传播实践、电影史等议题在现场进行分享交流。两场论文研讨分别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黄旦教授和孙玮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