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中之城”到“赛博城市”——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开幕

发布者:廖鹏然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次数:13


2019年4月1日,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拉开帷幕。共同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是我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实践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具体举措。本次传播周以“镜中之城:传播与影像叙事”为主题,将举办主旨演讲、学术论坛、博士生论坛等多场学术交流活动。

今年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也是澳门科技大学成立十九周年。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从城市传播的视野出发,切实推动大陆与澳门两地学术交流,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发展。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是我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教育部重点研究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也是两地高校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框架下协同合作展开学术研究、培养后备研究人才的前沿尝试,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博士也应邀出席传播周,以期进一步推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来自澳门政界、学术界、媒体界的同仁共同参加了开幕仪式。伴随着主持人的指示,大家一同推动摇杆,此次传播周的主题和海报在大屏幕上显现,传播周正式开启。随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致开幕词。他表示,第六届澳门科技大学国际传播周恰逢澳门科技大学成立19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本届传播周的合办单位之一,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澳门传媒研究中心从去年开始经教育部批准,双方正式成为合作伙伴,成为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伙伴基地。双方将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两个中心共赢发展。本次澳科大传播周共收到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论文投稿,主办方从70多篇论文遴选出20篇论文参会。同时,张志庆教授表示,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澳门科技大学也将继续加强与内地各高校的学术联系,让澳科大成为大湾区的教育重镇。

随后,传播周开幕式备受瞩目的主旨演讲环节正式展开。汉堡大学Gordon Mitchell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黄煜教授、中国电影资料馆孙向辉馆长和我中心孙玮教授先后进行了主旨演讲。

从汉堡大学远道而来的著名跨文化教育学学者Gordon Mitchell教授带来了题为“叙事与空间”的主旨演讲。他从他在汉堡大学开展的关于外国留德学生之文化体验与传播的课题出发,探究如何思考叙事与实体空间意义的多重维度。他表示,故事(stories)有着复杂的意义网络,它们使我们可以思考哲学问题,让我们可以去尝试言说那些矛盾的、难以捉摸的东西。他认为,讲述(telling)使得我们成为独特的人类存在。Mitchell教授认为,当前我们要看到“交叉/融合”的力量,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故事与地方的交互,自我与他人的碰撞,意义阐释的交叉,新观点和感觉的融合等等。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的讲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传播转型与路向”。他从人工智能当下的实践出发,思考人工智能对于媒体传播构成的挑战。他表示,当前类人化的智慧技术基于计算机算法思维,进行大数据的搜集、分类、清洗、评估、提取、分析、处理与输出,并不断完成自我升级。自然语言处理,不断逼近人类自身的深度理解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从生产端、发布端和接收端三个方面对大众媒体的新闻生产构成了挑战。同时,新闻、真相、社会公器等概念也需要重新考量。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以“影像故事与传播——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传播实践与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孙向辉馆长从保存与修复、经典电影重映和艺术电影专线放映三个角度分享了影像资料馆的传播实践。她认为,影像资料馆的传播实践使得影像叙事的“重构”成为可能,一方面是主题季的展映把原有的电影单本叙事变成综合叙事;另一方面,电影也是城市精神空间的再塑造,如《海边的曼彻斯特》,《爱猫之城》的伊斯坦布尔,《阿飞正传》的香港,突出了电影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像对于发展城市的特殊空间精神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以“赛博城市的影像实践——上海城市形象片与抖音短视频”为题,思考在“数字圈”之中,人和影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认为,影像长期以来被视为呈现客观世界的镜子,然而“镜中之城”正因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被突破,人与影像的关系转向实践。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方式,从古代到现代、后现代的城市,和传播是互相构成的关系,是异质化交往的地方。在数字时代,媒介方式的变化,使得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变成“都市星球”,全球网络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城市。传播、网络、城市,在今天形成了更紧密的互嵌关系。我们之前比较多把影像看成再现的方式,但是在数字传播/数字媒体的时代,叙事再现论的方式正在被打破和拓展。沿着后人类的赛博理论的学术路径出发,孙玮想提出“赛博城市”和“赛博人”的概念。沿着赛博格的理论,赛博城市不再仅仅是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互嵌,而是强调移动网络对城市的覆盖。叙事的镜中之城,和我们的实体空间(地方,空间,叙事)之间的交织和互嵌,是我们赛博城市的核心点所在。赛博城市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的主体是一个互相生成、互相改变的关系。

孙玮从德布雷的“媒介圈”理论介入,观照当下城市影像实践发生的变化。在移动数字时代城市和人类文明的背景下,讨论人和影像的关系和视频时代的不同之处。她用两个经验材料来回应从叙事到实践转向的影像变化的过程,即上海城市形象片和抖音中的上海城市短视频,两者分别对应“视频圈的影像叙事”和“赛博人的城市体验”,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区分。城市形象片是“上帝之眼”,“假器的观看”,呈现的是虚拟的城市视觉奇观、时空的剪裁与拼贴,遮蔽身体、脱离日常;而抖音中的上海城市凸显了“实践”的力量。抖音生产的上海影像,如拍摄地铁的视角不是俯瞰,而是正常人身体的平视;拍摄上海外滩的场景,是一旁年轻人的街舞和行为艺术;而上海生煎馒头的画面则呈现出鲜活的上海美食的图景。这些数字圈的影像实践,既有个人叙事、也通过短视频转发、评论产生群体交往,具有日常生活的偶然性,通过碎片化的特定时空的瞬间嵌入生活之流,城市地标的打卡意味着移动的身体行动,以身体的整体感知彰显突破文本维度的影像实践的意义,并交织实体、虚拟的多重城市网络,是赛博人的智能身体的体验。

主旨演讲的末尾,孙玮教授得出核心结论:当下我们要打破城市影像的“再现论”,要从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的角度出发,将影像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赛博城市”之中,智能个体作为城市网络的节点人和影像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形象片偏向于脱域的、从地方和实体空间拔除的影像实践,而媒介圈的影像实践则表现为再地方化、再嵌入的关系。

孙玮教授表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近年来集中在做城市传播研究,和澳门科技大学有很多合作。上周,我中心学术团队的青年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已经在澳门进行了城市传播的调研活动。她表示,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同学、同仁们展开深度学术合作,期待和大家更多的交流。

孙玮教授的主旨演讲与汉堡大学Mitchell教授的研究形成了呼应,在移动网络时代,赛博主体的影像实践使得故事与空间有了更多融合交互的关系,而意义网络也变得愈加多元复杂。Mitchell教授向孙玮教授表达了与我中心学术团队建立跨学科学术合作的良好愿望,我中心也热烈欢迎今年5月Mitchell教授前来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并探寻未来学术合作之可能。

在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周期间的系列学术活动中,我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和研究员谢静教授、潘霁教授、周海晏副教授、伍静副教授将分别参加主题为“媒介与空间”、“文本与行为”的学术论坛,分享新近研究成果,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将进行学术评议。中心学术团队博士研究生黄丽娟、徐子婧、褚传弘和硕士研究生尤莼洁也将在主题为“传播符号与意义”的研究生论坛上宣读论文,和海内外师生展开学术交流。

(撰稿:褚传弘,摄影:徐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