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港口城市与传播”国际学术工作坊特别活动“我们是城市:与艺术家对谈”在杨浦滨江举办。该特别活动包括和上海当地艺术家和媒体人进行对谈,参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漫步杨浦滨江等多项议程。该活动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最具声誉的在线新闻机构之一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合作举办的。该项特别活动旨在推动三国学术团队的不同国家学者参与上海的城市微更新,同时通过面向公众的方式来推进上海的城市发展。
对谈由澎湃市政厅栏目主编王昀和独立策展人施翰涛主持。王昀首先简要介绍了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澎湃市政厅合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七梦”项目。随后,施翰涛谈到“杨浦七梦”的思路起点是重新审视艺术机构或者当代艺术实践在当代城市的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认为“城市是能够发生更多样实践的场所”,因此,艺术家和本地文化研究的实践者会继续延续这类的项目。
艺术家徐明的项目反映了上海文化历史保护的现状,他在对谈中探讨了上海历史保护工作的种种矛盾。徐明认为“作为历史保护而言,街区、建筑和人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讲故事的人不在原来的位置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被压缩了,这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
社会学者梁杰认为这些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揭示被掩盖的上海的侧面,从这些侧面切入重新发现上海。“在杨树浦范围重新发现上海,就是从整个的地理区域上发现上海曾经作为一个港口,曾经作为一个码头的经济功能,这里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的进行反思,那些其实早就存在于上海,但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这样一些事情。”
我中心研究员潘霁教授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关于空间和人的关系,空间通过媒介技术的形式发生重合,这种重合对于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二是关于空间变化的作用,“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变化带来的是人际间互动方式的变化、社会网络的变化以及一个地方精神气质的变化。”
来自麦考瑞大学的Virginia Madson教授谈到她在悉尼做的有关城市声音艺术的研究。她认为当地艺术家参与公众项目当中使得社会可以做到更好的联结,也是艺术家和市民共建城市的乐趣。同时,Virginia Madson教授指出“艺术也就是去答案中寻找隐藏的问题,即便他们终将消失,我们可以通过“谈论”拯救他们”。
在对谈之后,艺术家、媒体人以及媒介学者与公众一同参观了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场馆之一绿之丘,共同探讨公众参与文化实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