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征稿启事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时间:2025年10月24-26日
“媒介转向”已是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种普遍趋势。媒介学是将媒介作为起点,是从“媒介”出发的研究。媒介是构成人类和社会的要素和条件,这是媒介学的基本构想;人与媒介的互嵌互为,是媒介学的预设框架;以“媒介”为入射角,揭示人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关系构成的样态及其演变,为媒介学研究的目的。中国的媒介学,不仅关注媒介运作对于文化的影响(德布雷),媒介技术对人类感知的影响(麦克卢汉),更进一步强调媒介产生什么新的现实,给人带来何种新的生存经验和方式,以及如何创造了人-机合一的新型主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媒介学旨在实现传播学研究传统思维的根本改变和重整。
当前城市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媒介正在激发数字沟通的全新状态,由分布式网络、智能体技术支撑,基于个体远程通信对话(弗卢塞尔)的都市社会正在从学术想象成为现实。据此,我们将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的主题确定为:
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
本次论坛拟就媒介与报刊史、数字记忆、电子游戏、公共治理、城市形象、公共艺术、数智新闻等议题展开讨论,并特设四个专场:“口述史:复旦视野中的‘传播学在中国’”“城市国际传播:智能媒介新实践”“数字沟通力:长三角、大湾区中国都市圈发展”“中国播客的公共价值:小宇宙的‘大世界’”,着力以媒介学视角观照媒介与人、社会、城市、技术的当前发展状况。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2000年获批新闻传播学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秉承“理论意识,经验取向,全球视野,本土关怀”方针,持续性地推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创新工作,积累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赢得海内外学术同道的认同与支持。中心自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来,陆续提出城市传播、媒介技术研究等中国本土化传播研究的创新思路,十四五规划期间更是聚焦数字城市与媒介性,倡导能够和全球对话的“中国媒介学”研究范式。此次论坛,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学术同道就城市传播、媒介学及相关跨学科议题相聚复旦,展望世界,畅叙学术怀想,共创中国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展现中国传播学学者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24-26日
投稿方式:组委会热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聚焦本次论坛主题,围绕相关议题积极投稿,也欢迎组织panel或workshop。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的论文全文。
截稿日期:2025年9月24日。研究者需在此之前提交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论文、panel或workshop计划进行匿名评审。
审稿完成日期:2025年10月9日。评审通过者将在一周内陆续收到组委会的正式邀请函以参加论坛。
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请提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秘书组。投稿邮箱:cics@fudan.edu.cn,邮件请注明“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
欢迎垂询。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匿名评审,投稿论文请务必以E-mail附件形式提供Word版电子文本。
联系人:廖鹏然
E-mail :cics@fudan.edu.cn
电话/传真:86-21-6564374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25年6月25日
附一:论文格式要求
1)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了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
2)封面: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并注明该论文提交给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匿名评审。
3)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中英文论文摘要均以2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
4)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子题位置:靠左对齐;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标示。中英文论文正文字数上限均为一万字。
5)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参考文献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以姓氏笔画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以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作在前,旧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参考文献以外必要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附二:panel或workshop计划格式要求
递交参加本次论坛的panel或workshop计划应包括以下部分:1)panel或workshop主题及主题阐释;2) panel或workshop主持人和所有成员的个人简介(200字以内);3)参与panel或workshop的会议论文题目及800字摘要。摘要文本格式,与前文论文格式要求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