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讲座”——第20届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开幕

发布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7-05浏览次数:10


2024
74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第20届“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幕。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李梦颖青年副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的54位暑期班学员一同参加了开幕式。
 图为中心副主任李红涛教授主持开幕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54位参加暑期学校的同学表示了欢迎。他提到,“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了20年,是全国同类暑期班中历史最悠久的,每年的授课内容都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团队精心准备和反复打磨的成果。回顾暑期学校历年的主题,从最初的广泛吸纳全球学界思想精华,到如今的搭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了复旦新闻传播学科的追求和旨趣。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具有远大的学术关怀,特别感谢黄旦老师、孙玮老师带领的团队在这20年接续的努力。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95周年,也是中心成立40周年,承接院史,新闻学院在新时代提出了“三化”的目标,即“主流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希望在面临剧烈变革的当下承继传统、开启新路。最后感谢为暑期班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正是各位参与者对课程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才有了暑期学校在20年发展中的枝繁叶茂。祝愿大家在本次暑期学校学有所成、生活愉快。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致辞

随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代表中心向学员们介绍了暑期学校概况。她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既是“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连续举办20周年,也是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具有特殊的纪念价值。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基地,肩负着引领中国大陆传播学学科发展和范式创新的职责。今年暑期学校的主题设定为媒介学讲座,授课内容精心策划、反复打磨。回顾历史,暑期学校早期多是引介国外传播学的理论前沿到国内,近10年来,开始重视本土化原创性研究思路的开掘与展示。此次暑期学校的目标,是在新技术激发的学术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聚焦媒介学,创新思维,发现传播与社会新的连接点,挖掘传播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最后再次感谢新闻学院20年来对中心以及暑期学校的一贯支持,感谢各位老师和志愿者同学的付出,让我们一起聚焦媒介学,推动传播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图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代表授课教师团队致辞。周海晏副教授的发言强调两个关键词——“破”和“立”。当下,传统新闻传播理论方法与数字媒介经验场域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我们不得不带着“求破”的心态、向死而生的态度重新进入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开启暑期学校的基本认识与前提。基于这样的共识,授课教师团队在备课过程中,都试图与某些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话,阐释媒介学与传统大众传播学认识的不同,突破大众传播领域理论的窠臼。本次暑期学校“立”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媒介学研究,授课将重点放在当下数字媒介如何充分展现出媒介的力量,既包括连接的力量,又包括转换的力量,以及这力量如何引发整个研究领域核心立足点的转变。希望在本次暑期学校结业后,大家能够把媒介学作为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视域,照亮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新方向。


 图为教师代表、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雪颖同学代表学生发言,她提到,能与大家一起相聚上海,参加本次暑期学校,令人十分兴奋与期待。在过往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媒介学的经典著作与文章,一直希望能更进一步地对于媒介研究与媒介学有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期待通过课程中城市传播、文化研究、报刊历史、数字记忆等丰富、交叉的研究主题的学习与讨论,能够启迪视野,为未来的学术之路点亮新方向。暑期学校不仅是追求学术的平台,也是大家交流展示、合作切磋的机会,期待在接下来这一周能和各位老师、同学一起共探学术经典,收获精神盛宴。


 图为学生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王雪颖发言

最后,全体学员起立,齐唱复旦大学校歌,并在新闻学院合影留念。“媒介学讲座”——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第20期)正式开幕。


 图为师生合唱复旦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