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发布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10-03浏览次数:10

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顾铮教授的新作《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已于2022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国际化视野,多角度勾勒了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脉络,并通过捕捉四十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趋势,对摄影生态进行了深刻反思。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中国摄影人便开始了对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图为:姚璐,《新山水Ⅱ·夏山草堂图》,2008

1980年代起,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集摄影史家、批评家、策展人、摄影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顾铮教授,作为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亲历者与观察者,在新书《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中,对此做了一次重要的梳理。


图为:刘立宏,《土地》系列,2010

全书分为“现象”与“个案”两大部分,共收录了顾铮教授所写作的23篇论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回顾过往四十年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现象”部分选取10个专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并将中国摄影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流变相结合,探索作品与其所处的历史时空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从中国当代摄影的视角切入,探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都市、隐私、空间、家族等社会议题,多角度勾勒了中国当代摄影脉络。

图为:储楚,《齐物·果实》系列之《桔》,2012

个案”部分则选取了针对13位不同风格、时期的摄影家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在地志异的汪远强等。通过选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顾铮教授对不同作者的创作经历和代表作进行解析,并由此对四十年来多样且生动的中国摄影实践进行挖掘和反思。

图为:骆丹,《318国道》系列之一,2006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的出版,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获取了出版界与学界的一致好评,入选了“20229月中华图书报月度好书榜”、“腾讯好书八月十大人文社科好书”、三联周刊“第二届行读图书奖7-8月书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好书20228月榜”等各大图书榜单。

多位摄影界、艺术界的学者都对此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此书能够开启中国当代摄影史书写的新篇章,引发更多的关注与讨论。以下是李公明教授与作家btr为本书所写的荐语与评论: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摄影的前世今生录,也是摄影的当代中国精神切片。“现象”是风势、是浪潮,是一个时代的光影记录,作者给读者提供的是测风观浪的瞄准器与检测仪。“个案”是在个体心灵感受与镜头朝向之间的文本细读,是对摄影家如何融入历史的精准记录和评述。顾铮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史学家、文化学者,而且本身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现象”中的弄潮者、“个案”中的同道人,这本书是引领读者进入这片领域的绝好导引。

 ——李公明(美术史家)


要梳理长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摄影绝非易事,摄影史家顾铮教授的策略是避开求全的传统摄影史书写结构,将全书分为“现象”及“个案”两大部分,以1979年的北京“四月影会”作为起点,让宏观与微观彼此呼应,让点、线、面彼此补辍,从而多面向、多维度、灵活地思考、回顾及梳理中国当代摄影。尤其是讲述摄影与新闻、当代艺术及数码技术的几章,更将当代摄影置于更广阔的、甚至彼此纠缠的领域及语境下加以考察,呈现出极具问题意识的思考深度。

 ——btr(作家)



作者简介: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曾获得2001年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及2007年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著有《世界摄影史》《城市表情》等多部专著,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