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丨引导学生用数字媒介参与上海“艺术建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食在南西 再识南西”复旦大学教学项目顺利结项

发布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5-01-10浏览次数:31

图为本次活动嘉宾及参与者合照

20241229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食在南西 再识南西”复旦大学数字传播教学项目结项活动在绿房子举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研学生运用数字媒介技术参与上海“艺术建城”的9项成果得到展示。活动主办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创实验室(SUSAS LAB),是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简称“市规划院”)牵头建设,联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建的上海“艺术建城”实验平台,于202476日正式揭牌,旨在以“开放、未来、引领”的实验精神,打造有思想、有火花、有创造的跨界平台,以应对超大城市公共空间复杂性发展趋势,探索规划、设计、艺术、传播等综合性解决方案,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联创实验室基于“寻找生活的附近”理念,将实验室的启动项目设在上海南京西路街道,旨在通过数字传播等新的艺术营造方式介入上海老牌标志社区,激活旧城社区的日常生活,让大众媒介时代“消失的附近”重新在数字时代换发活力。


作为联创实验室首批共建单位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南京西路街道开展了“食在南西 再识南西”复旦大学数字传播教学项目。“民以食为天”,“食在南西”代表南西的日常生活,是旧城社区沟通、交往、传播的基底。“食”是南京西路街道地方性的重要特点,如张爱玲小说里常常提到的凯司令等食品店就在南西,“食”的中西合璧展现出南京西路街道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质,而“再识南西”的现实语境又更新着南京西路街道的日常文化体验,这些构成了城市规划的文化根基。


项目分为“中西餐饮荟萃”“
15分钟社区餐饮生活圈”和“City Eat地图”三个版块进行展示,主持人为SUSAS LAB x CICS项目执行总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沈佳颖。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沈佳颖正在主持

项目介绍环节,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周海晏回顾了中心与市规划院的长期合作背景,并整体介绍了“食在南西 再识南西”项目的理念和意义。她指出,中心与市规划院围绕“可沟通城市”“可玩城市”等传播理念,在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果。此次项目聚焦作为日常交往媒介和南京西路地方性特色的“食”文化,从海纳百川的美食历史文化、当下开放社区的营造实践和作为数字技术实践的未来地图发展的视角,展开数字传播尝试。正值“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这些项目实践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践行与印证。



图为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副教授进行项目介绍

市规划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SUSAS LAB城市传播负责人严帅帅感谢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以来的支持,特别是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合作。她表示,SUSAS LAB聚焦社区未来方向,与高校合作开展人与空间的实践探索。南京西路是SUSAS LAB的首个试验场,复旦大学团队选择美食这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小切口,从历史、人文、消费习惯等多个维度开展实践,这些项目展示了南西的温情与活力,重识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附近”。



图为SUSAS LAB城市传播负责人严帅帅进行项目介绍

 “中西餐饮荟萃”版块中,三组汇报者从咖啡渣作画、咖啡文化IP“去班狗”和南西西点出发,介绍了他们将南京西路美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结合的尝试。SUSAS LAB负责人陈敏作点评。她指出,咖啡和西点是南京西路极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具有联结情感、沟通时空的媒介价值。三组项目从美食出发,发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展现了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项目不仅对参与者的生活态度带来正面影响,也对激活在地商业活力和文化氛围有所启发。



图为“中西餐饮荟萃”版块三组汇报者进行项目展示

图为SUSAS LAB负责人陈敏正在点评

 “15分钟社区餐饮生活圈”版块中,三组汇报者分别以社区可食作物种植装置、南西同仁菜场和悬空老人社区送餐为主题,展示了他们对南西社区餐饮的新构想。市规划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规划总监王睿作点评。她肯定了这些项目与南西社区的紧密联系,认为它们对社区营造具有启发性。她结合南西社区营造经验,分别给出了优化建议:作物种植装置适应了南西社区的高密度特点,社区花园则可考虑居民区的内部空间;同仁菜场具有成为社区文化IP的潜力,可以挖掘顾客需求,打造独特优势;悬空老人项目对社区规划中服务过程的精细化有所启发,之后可考虑外部力量的参与共创。



图为“15分钟社区餐饮生活圈”版块三组汇报者进行项目展示

图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规划总监王睿正在点评

 “City Eat地图”版块中,三组汇报者分别以社区美食地图共创、地图游戏化及智能设计和城市意象地图为主题,绘制了各具特色的南西美食地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作点评。她表示,各项目涉及调研、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等多个方面,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展现了参与者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和研究潜力。她肯定了各项目对记忆可视化进行的尝试,并给出了增加互动地图的功能、结合城市节点和路径提供特色体验等优化建议。她指出,各项目应基于基础研究继续深入挖掘痛点,探索结合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城市宜居性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可能。



图为“City Eat地图”版块三组汇报者进行项目展示

图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正在点评

总结致辞中,市规划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表示,本次活动非常有趣、收获颇丰。虽然这些项目都具有不小的挑战性,但最终呈现的结果令人满意,也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她希望后续做好项目成果的整理、汇总与提升工作,从而为南京西路争取更多展示与表达的机会,做出属于南西的“爆款”。最后,她希望能与复旦师生持续合作,为上海城市艺术季的内容孵化注入更多灵感。


图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总结致辞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表示,这次活动有两大收获:对新闻传播学科来说,这次活动可以改变外界对本学科的传统看法,不仅展现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优秀的综合能力,也体现出新闻传播学不仅限于传统的媒体形式,还包括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为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空间;对高校教师与学生来说,应该关注并服务城市需求,促进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质量。最后,她希望城市规划与建设能够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参与到城市的公共生活中来,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城市生活。



图为中心主任孙玮教授总结致辞